成果简介: | 1、课题来源与背景
肠套叠为婴幼儿的常见病,临床表现为:腹痛、呕吐、果酱样便,查体可及腹部包块。B超不仅可以为肠套叠提供早期诊断,而且可以引导肠套叠复位,小儿肠套叠B超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,是治疗肠套叠的有效手段,可以大大降低肠套叠手术率,具有重要的意义。国内外概况:目前肠套叠治疗分为灌肠复位和手术复位,灌肠复位常用的有:X光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和B超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,病程超过48小时或者灌肠复位失败者则需开腹手术治疗。目前国内外均有开展灌肠复位和手术复位,并治疗效果良好。
2、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:
项目实施按计划分阶段进行,早期查询文献、相关知识及技术培训,回顾分析在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广东省英德市英德人民医院收入的186例小儿肠套叠患儿,分为两组,每组83人,对照组为X光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,观察组为B超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,记录各病例具体情况。研究方法:B超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方法如下:用自制简易灌肠器:取输液架分不同高度刻出距诊断床面 “80cm-130cm”的刻度标识。常规将灌肠袋挂在 “80cm”刻度上开始灌肠,若需加压,提高灌肠袋高度。操作:患儿仰卧位,常规由肛门插入16号尿管,尿管气囊内注25-30ml气体,防止灌肠时生理盐水溢出肛门。经腹部超观察,全部显示套叠包块盲端;放开生理盐水可见液体注入直肠、乙状结肠、横结肠达套叠头端,并见肠套叠头端逐渐后退达回盲部,当观察到水肿的回盲瓣呈“ 蟹爪样”改变,肠套叠包块消失,并见生理盐水进入小肠,即为复位成功。
操作简单,容易掌握,记录相关数据,整理数据撰写论文。
观察组患儿83例,复位成功78例,复位成功率占93.9%,对照组患儿83人,复位成功68人,复位成功率83.1%(P<0.05)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;观察组患儿肛门排气时间、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(P<0.05),有统计学意义;两组间体温、CRP指标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;治疗后CRP指标均有升高,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(P<0.05),有统计学意义;随访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,结果显示观察组少于对照组(2.5%VS20.0%),有统计学意义。
3、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
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在于利用B超的引导,可以全程监控及诊断治疗肠套叠患儿,能有效保障疗效,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;相对于X下透视下结肠空气灌肠造影,可以有效避免X射线的损害,更好地保护医护人员和患儿;而且它的有效性,安全性更高,不良反应更少;而且推广的难度也不大,不需要新购特殊器械。
4、技术的成熟程度,适用范围和安全性。
目前该技术已经成熟,广泛用于国内外的肠套叠治疗。本项目是一种安全、操作方便、实用、可重复应用的有效治疗方法,成为我院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常规治疗方法,适用范围是:小儿肠套叠,发病不超过48小时,无腹膜炎,无气腹的患儿。安全性高,各种不良反应出现率低,而且不用接受X线空气灌肠复的射线损害,容易得到患儿家属的接受。
5、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
本项目是一种安全、操作方便、实用、可重复应用的有效治疗方法,成为我院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常规治疗方法,已经被广大患儿患者和医护人员接受,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、经济和医疗效益,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该项目的理论基础可靠成熟,研究成果转化成实践很容易,无需购进新设备,广大基层医院均可推广应用。
目前存在的问题:(1)、患儿年龄和体重的差异,导致灌肠用温生理盐水需要量不同,年龄更大,体重更高的患儿需要温生理盐水量更多,术前做好评估和准备,避免操作时间过长,使操作更加连贯,高速,有效。(2)、部分患儿回盲瓣水肿,B超医生容易误诊为复位失败或者术后复发,需要高年资的B超医生协助诊断或者完善腹部CT协助明确诊断。改进措施:①加强理论学习、对操作方法进行培训考核,不断提高专科诊疗技术水平;②做好术前评估,根据患儿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;③遇到疑难病例可以多科协作讨论,不断提高诊疗水平。
6、历年获奖情况
近三年无获奖。 |